延安窑洞的回响:中国共产党与“历史周期率”的百年答卷
2021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杨家沟革命旧址考察时,再次提及毛泽东曾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整风学习材料的史实。这历史的警钟,在今日依然回荡,也再次将人们的思绪带回七十多年前那个意义非凡的仲夏——1945年延安窑洞里那场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 这场对话,不仅定格于历史的瞬间,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中自我反思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其影响力延续至今,深刻地塑造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命运,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场对话的主角,是深谙中国历史兴衰的国民参政员黄炎培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 1945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曙光初现,国共两党关系成为焦点。七位国民参政员,其中包括黄炎培,经蒋介石同意后,联名致电中共领导人,诚挚邀请中共参政员参加重庆参政会,并表达了访问延安、促成团结的强烈愿望。中共中央迅速回应,表示乐意商谈国是,并热忱欢迎参政员们来延安访问考察,但明确表示不参加重庆国民参政会。
展开剩余74%7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赴延安机场迎接来访的六位国民参政员(王云五因病未能同行)。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首次会面,便展现了领袖的非凡魅力。毛泽东精准地回忆起25年前黄炎培在上海主持杜威博士欢迎会时发表演讲的细节,这一出人意料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了两人距离,也为接下来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基础。
次日下午,黄炎培一行来到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窑洞简朴而整洁,然而,一个细节却让黄炎培尤为触动:他发现窑洞内挂着一幅由他本人亲笔题款的沈叔羊所作《茅台》图。这幅画作,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瞬间消融了初见的陌生感,也为之后那场载入史册的“窑洞对”营造了轻松而坦诚的氛围。
7月4日下午,“窑洞对”正式开始。黄炎培在延安的观察,让他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军民的昂扬斗志和政权的廉洁清明,这与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依然忧心忡忡。他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似乎都遵循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能否避免重蹈覆辙?
毛泽东坚定地回答道: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一回答,并非信口开河。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已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印发给全党,以此警示党员们避免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重蹈历史覆辙。
“窑洞对”并非结束,而是中国共产党持续自我革命的开始。 建国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前夕多次强调人民监督的重要性,提出“两个务必”,制定“六条规矩”,并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核心都是为了避免“人亡政息”,确保红色政权永不变质。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专门谈到延安窑洞里那场对话,这体现了党中央对这一历史命题的持续重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给出了“人民监督”这个“第一个答案”。
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坚决“打虎”“拍蝇”“猎狐”,形成了一套有力而全面的自我革命“组合拳”,其力度与成效“中国历史未有、世界历史罕见”。
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双重答案。“勇于自我革命”已成为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培育出的鲜明品格。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持续“赶考”的勇气和决心,也是其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延安窑洞的回响,将继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前进。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美港通配资-炒股加杠杆去哪儿办理-中国股票配资-股票融资50万一天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